相忘于江湖
不如点蓝字关注
张礼标
台州背山面海,远在三国东吴时代,就有渔民在近海捕鱼为生。清初海禁,规定片板不能入海,捕鱼业被破坏殆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海禁,允许渔民出海捕鱼,沿海捕鱼业至乾隆年间逐渐复苏。到了光绪年间,捕鱼业得到空前发展,椒江两岸形成两大渔帮:南岸为葭沚船帮,北岸为六埠船帮。北岸六埠是前所埠、嵩浦埠、穿山埠、市场埠、上盘埠、桃渚埠,各埠渔船各有自己的旗号。
据说六埠渔船鼎盛时期,有“红头船”千对。红头船又有网船、偎船之分。因那时捕鱼的渔网如同裤子,称做裤网。海上捕鱼作业时,需要两艘渔船各拉一条网脚一起操作,缺一不可。所以称对,俗称俗拢对。
渔汛时,在舟山渔场船多人也多,难免发生摩擦。这就需要推举一个清正、有为官背景的能人,来管理这些在外渔民。时任临海县花桥汛千总张鸿飞(字云林,临海城关宝成巷人),乃临海簪缨世族,系出名门,故旧袍泽多,交游广,且办事公道,在临海威信甚高。北岸六埠渔民公推他到石浦、舟山等处兼理渔汛事务。
旧时,六埠渔船俗称为“乌头船”(乌,台州方言指的是黑色),而不叫“红头船”的。这有个典故。传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州北岸六埠船帮的渔民,在舟山渔场一个锚地泊锚,渔民上岛后,在网坦上晒渔网。因为过去渔网都用苎麻线织成,容易破烂,为了增强渔网韧度,提高抗海水腐蚀能力,新渔网编织好后,都要“栲网”一遍。栲是山上的一种树木,把栲采伐下山后剥皮储存,需要时,放栲皮在大铁锅内煎煮,叫“煎栲”。“剥皮煎栲”的老话就源于此,它指人们对无恶不作的人恨之入骨,恨不得剥了他们的皮,煮了他们的尸。煎好的“栲汁”呈红褐色,气味很臭,盛放“栲汁”的木桶叫“栲桶”,把渔网放在栲桶里浸湿,称做“栲网”。渔网经通过“栲网”,再拿出来晒干,最后放入猪血桶中浸湿,称“血网”。下海捕鱼一般是7-15天,每次出海回来,渔网都要重新“血网”,再晒干。“三天张鱼,四天晒网”的老话,指的就是这些步骤。
福建渔船的船底为白色,故福建渔民被称为“白底船帮”。他们北上,也到舟山一带捕鱼。为了自己晒网,他们蛮横地把北岸渔民还未晒干的渔网聚到一边,占领晒坦,晒他们的渔网。北岸渔民见状,找福建渔民和晒坦主人论理,晒坦主人为了多收晒坦租费,偏袒了白底船帮。这就直接导致双方发生冲突,继而引起双方船帮参与械斗。
渔汛结束后,在舟山海域的台州渔船大多要回台州,为了预防落单的船只遭到福建白底船帮报复,北岸六埠船帮把所有船帮渔船的船头漆成红色,以区别于原来的“乌头船”。传说这就是“红头船”的由来。
实际上,福建白底船帮基于同样的心理,也把他们的“白底船”船底漆成黑色了。
民国时期,渔民头顶上有“四把刀”,分别是渔行秤杆、船主算盘、绿壳片子、水警派捐。这四种盘剥中,一般市民对“绿壳片子”可能不太了解。它是一张宽六寸、高一尺二的红纸,正面书写某某匪首名号,反面写某某船老大名字、船上伙计人数。船未出海前,渔船老大都要去匪首处交保护费领片子;领的时候还不能说“领片子”,而要说“请片子”。每张片子的价格,各匪视自身实力而定,在一至五大洋之间。一季渔汛,一对渔船要请十来张片子。这对渔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每年春季渔汛,渔船老大们拣选好黄道吉日缝渔网,做顺风(俗称做水头)。做顺风是一种祭请“船龙爷”的仪式,祈祷“船龙爷”保佑渔船出海顺风顺水,捕鱼满载而归。喝了顺风酒后,渔船就陆续起航向渔场进军。有老话形容当时扬帆起航的盛况:“船老大一声令,船上伙计撤锚拔篷呀呀声。要拔拔过尖刀篷,要驶四面潮水八面风。人会摇(指伙计拼命摇橹),船会迢(“迢”为台州方言读音,指船快速前进),白沙洋上到来临。”
过了白沙洋,前面是奇青岛、大竹山、小竹山、头门岛等诸岛,头门为台州出海第一门头——水道的俗称,故名头门。渔船穿大竹山东面、头门岛西面之间水道北上。
经验丰富的老大,把船头对着大竹山驶过水道,恰好渔船避开暗礁,顺利通过该水道。经验不丰富或外地的船老大,不敢把船对着大竹山,而是偏向大竹山航行,结果渔船触碰暗礁,船毁人亡。
原来在大竹山西南角不远的洋面上,有一个半潜式暗礁,叫羊礁。羊礁在潮水高涨时,没于洋面下面,潮水低落时,高出海平面一米许,呈“丫”字型,如同山羊头上的角,故名羊礁。
台州渔民总结出两句老话:“对竹,笑足。偏竹,哭足。”意思是,船对着大竹山驶,笑着通过水道;船偏离大竹山驶,就有可能要触礁。渔船若触礁沉没,不但船员自己要哭,家人今后也要以泪洗面。
因为经常有船在羊礁触礁沉没,船只上的货物落入水中,常常随着潮流漂向近在咫尺的白沙岛附近。白沙岛上渔民发现有漂流货物,就会驾船出海打捞。在当时,有些白沙岛上的渔民,专靠打捞货物养家糊口。所以又有了“羊礁三年不碰船,白沙人老婆儿囡饿死完”的老话。实际上,白沙岛渔民打捞海上货物的同时,也救起了无数的落水船员。
渔船通过大竹山、头门岛水道后,向北靠内海驶向三门、象山海域,向舟山渔场航去,遇到恶劣天气就近进健跳、石浦港避风。
在这段远航的途中,产生了许多老话。“侧转望船边,仰转望青天”,指的是渔船简陋,渔民在舱板盖上睡觉,侧睡望到的是船边,仰睡望到的是青天。这是因为,旧时的红头船只有两吨位,船小无鳖壳(“鳖壳”指中舱上方用于遮阳挡雨的构造,因状如“鳖壳”,故名)。
另一则老话讲的是“小锅落(丢)岩皮头你也不讲”。这里有一个故事。船帮中有一个刚参加捕鱼的新伙计,在出海前,老渔民交待船上种种忌讳,让他尽量少开口。渔船开到一个小岛,渔民下船,在岩皮头(岩背)生火做饭。饭后离开时,小锅却落在了岩皮头。当时新伙计看到了,以为是某种风俗,记在心里。当船开出四五个小时后,再次生火做饭时,大家发现小锅落在了小岛上。没锅怎么烧菜做饭?没办法,渔民们只好返航取锅。经过这么一折腾,新伙计终于忍不住了。他说,当时小锅落在岩皮头,自己是看到的。船老大问,你看到了,为什么不说?他说,不是你们要求我少讲话、不讲话吗?后来这事传开,“小锅落岩皮头你也不讲”就成了一个典故。这句话的寓意也很明显,它告诫人们,谨言慎行没错,但有些话当讲不讲,反而误事。
渔船到达舟山渔场后,有些船老大胆大,远航至“洋山”渔场捕大黄鱼。“洋山”渔场黄鱼汛期时,海面上能听到黄鱼咕咕的叫声,有“黄鱼叫,老大笑”之说。因此,运气好的渔船,钱挣得盆满钵满。故有老话“欠账如牛毛,海水着一潮”。
一般的渔船都在舟山渔场,也有胆大的为了多捕鱼,去浪岗山海域捕鱼。浪岗山海域浪大海况复杂,“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无数渔民葬身于此。胆小的渔船老大,都拣风平浪静的天气出海。风和日丽,他们在槽篷下,围坐着“虾饭桶”一起吃饭,喝喝黄酒,吃着海鲜,过着神仙般生活,自诩“六月槽篷下,宰相不如我”。
一季渔汛结束返航台州时,也有个别渔民乐不思蜀,不肯回家。舟山群岛居民,常年靠捕鱼为业。旧时候天气预报能力有限,渔船抗风浪能力弱,有不少当地渔民死于海难,留下了众多孤儿寡母,岛上女多男少。台州渔船进港避风时,渔民借宿她们家里,帮她们干些重活,女主人好酒好菜招待。日久生情,一些青壮渔民,在桃花(“花”的舟山方言读音,同台州方言“虾”的读音)、六横诸岛,或入婿,或招了老义(入赘寡妇之家)。有老话描写当时的情况:“船到桃花,不想归家。船到六横,不想老娘。”
斗换星移,沧海桑田。昔日闻名东海渔场的红头对,已成为历史。但是,一些人,一些物,一些事,仍值得纪念和回味。
文化大观丨包建永
投稿邮箱丨tzrbwh@126.com
微信小编丨单露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