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这些你需要知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10 03:00:52

今天农历五月五,大家吃粽子了么?



实际上,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习俗和传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颇有深意的端午文化吧~


端午节原是“卫生节”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因此,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悬艾人、插菖剑、佩香囊、沐兰浴、食大蒜、吃大蒜蛋、饮雄黄酒、吃五毒饼、食“五黄”等一系列据说可以驱“五毒”的习俗,因此有“古时卫生节”之称。


悬艾人插菖剑



端午那天,以艾叶、蒜头、榴花、龙船花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堂中。有的剪为小虎形,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意在避邪驱瘴。


艾,又称艾蒿、香艾、艾草、艾绒、灸草,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其性温,味苦、辛,有小毒,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


用菖蒲作剑悬于门,或菖艾扎成把,插于门楣,意在驱魔祛鬼。有的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用菖蒲根泡酒,认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菖蒲性温,味辛、苦,功能避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治癫狂、惊痫等。菖蒲还被先民奉为神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花草四雅”。



佩香囊



用各种花色碎布,剪裁缝制成八卦、木鱼、粽子、寿桃、石榴、菱角、狮子、虎头、小兔、猪娃、金鱼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布袋,内容朱砂、雄黄、细辛、茴香、丁香、白芷等香料,下垂五色丝线或线索,结成一串,小巧玲珑,斑斓夺目,清香四溢。小孩佩香囊,不但点缀襟头,还有避邪驱瘟之意。各味香料都是中药材,具有抗菌、驱虫等作用。


沐兰浴



早在先秦时,就有端午蓄兰沐浴习俗。后来,民间习惯用菖蒲、艾叶煎成“草头汤”,用来沐浴。有些地方的产妇要用艾草泡水洗澡或熏蒸,有消毒止痒功效。现在台湾流行的“药草浴”,就是用艾等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洗百病”。


饮雄黄酒


早年瑞午时,将雄黄与白酒混合成雄黄酒,除饮用外,还喷洒屋角墙根,用以驱“五毒”。并用酒浸雄黄涂小儿额头、耳廓、指间、足心,以避邪驱虫。有的地方也有在小儿头上用雄黄写“王”字的习俗。



雄黄,又称雄精、石黄、腰黄、鸡冠石等,学名叫四硫化砷,性温,味苦辛,有毒,是解毒杀虫药,有燥湿杀虫、消肿止痛之功,外用可治疹癣、恶疮和蛇虫咬伤,内服微量能驱寒祛风、镇惊解毒。


食“五黄”



江南一些地方还有食“五黄”的习俗。“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也有一说是枇杷、石首、黄瓜、黄梅、雄黄酒,还有一说称可用黄豆替代咸鸭蛋,由于雄黄酒有毒性,也有很多地方改用黄酒代替。无论是哪一种,食“五黄”都是为了借端午旺盛的阳气来驱毒祛湿,老一辈也相信食“五黄”可以转运


端午由来有很多


上述这些端午的习俗是古代人们针对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与阴阳变化进行应对和调和的结果。但节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人们更愿意将历史名人与节日起源相联系,这不仅可以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美好情感,也使节日本身变得更加有意味。


祭忠义之士


屈原


屈原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记,志向远大。由于才华出众,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屈原任职期间,对内推动变法改革,举贤任能;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屈原受到奸臣的嫉恨。楚王听信谗言,先是把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后又流放到外地。


但屈原人在江湖,心在朝廷,依然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为民生的艰难而痛哭流泪,为祖国的未来而忧心如焚,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可现实一次次让他失望。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来嫉恨,但依然不改初心;他可以到别国寻求出路,但对祖国的痴心不改,不肯离开祖国半步。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王被迫逃难。看到楚国从一个强国落到几乎要亡国的地步,祖国风雨飘摇自己又无能为力,屈原万念俱灰,遂于楚都被秦军攻占那一年的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壮烈殉国。



到了唐代,“端午为屈原”开始成为官方的共识。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某一天,已过而立之年的唐高宗李治很认真地询问大臣一个问题:“五月五日,元为何事?”即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大臣许敬宗引用《续齐谐记》所载的屈原传说作了回答: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忠心为国,却被奸臣诬陷,壮志难酬,看到楚国即将灭亡,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到这天,便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一问一答表明,尽管当时还有其他传说的存在,尽管唐代以后许多地方还在生成新的传说,但屈原传说乃是最正宗的关于五月五起源的解释,它也在各种文献中得到了更多的书写和表述


伍子胥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除缅怀屈原外,还有缅怀伍子胥的传说。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此时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了,将伍子胥赐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传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但为什么伍子胥没有成为主流呢?


伍子胥是吴王阖闾父子的忠臣,但他忠于吴国却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楚国,尽管其中有复杂的原因,他为了自己的家仇不惜引外兵攻破楚都,掘楚王墓并鞭尸三百,使生灵涂炭、故国蒙羞。伍子胥的“忠”,自然不是人们希望效仿的“忠”。


千百年来,端午祭屈原已成为大多数普通民众共同的价值判断和心理诉求。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传说已经深入人心,正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


祭孝女曹娥


还有一种说法,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在五月五日的端午祭祀中不幸溺于死,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7天,曹娥也投江寻父,5日后从江中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现代考古成果显示,端午节最早有可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该地区在端午日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



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


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有关端午的习俗和传说是不是相当多呢?这还是众多习俗传说中的一部分。仅从端午这一个节日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复杂多样。在这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


常州升发装饰祝大家

端 午 安 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