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这个标签曾经代表着一代人不羁的青春,眨眼间却被划入“大叔阿姨”行列。1980年出生的权光明把二十年奋斗的青春安放在东港一个叫桃源的小渔村,靠打虾米逆袭成“富一代”。
权光明的家位于东港市桃源村一组,村里和他同一辈的人,很多都走出小渔村在外面打拼,而他却选择留在了村里,和祖辈一样靠打虾米为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虾米之称始现于唐代,《本草纲目》记载:“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谓之虾米。”何为打虾米?很早以前没电,渔民是将晒干的虾装在口袋里摔打脱皮形成虾米。后来有了电力设备,但是“打虾米”的叫法却延续了下来。
权光明说,自己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桃源,一直靠手工摔打虾米为生,仅仅能混个温饱。到了权光明这辈,赶上电商和物流都发达的好时候,算是结结实实的富起来了。
以5月31日这天为例,一筐小红虾估重五六十斤,一天最多能加工10万斤,烘出干虾米1万多斤。一天产值是多少呢?权光明淡定的说:也就20万吧。
权光明说,当初我们家有10万元存款的时候我就想拓展规模,但父亲不同意,他的意思要稳稳当当攒钱,十年八年后百八十万就有了。我不这么看,既然有10万为什么不用它来赚百万呢?
有了最初的10多万打底,权光明又把房子车相继都抵押出去,贷款,一次性把加工虾米的流水线设备上齐了。生产效率和规模成倍提升。
权光明所在的桃源村一组,加工虾米是渔民的主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很多人家都是靠着手工加麻袋摔打虾米维持生计,但赚不了大钱。村里人靠着虾米赚大钱也就是不到20年的事儿。
村里人只要说到权光明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年轻人,头脑灵活,肯干又有魄力。
负责搬运小红虾的老贾常年固定在权光明的加工厂打工,一年收入6万以上。但老贾说,在我们桃源村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才叫挣大钱。
权光明17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打虾米,两年后他父亲就有意识地渐渐放手让权光明接手。
权光明说,没有这些经历,我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强大。现在都讲不忘初心,我理解的是两点,一个是政策好,祖祖辈辈打了上百年的虾米见不到大钱,为什么我就能见到?还是赶上好时代;另一个,就是父亲带着我,虽然他的观念旧,但经验放在那儿呢。这些,都是财富。
65岁的老关跟权光明的父亲是同时代的人,在加工厂打工一年能赚5万多。老关说,赚钱就得跟着小权,不能跟老权;老权那个时候打虾米基本上自己家就干了,顶多忙的时候偶尔雇几个人。小权跟他爹想的不一样,当初小权要扩大规模上设备,跟他爹没少拉锯,结果,小权做对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权光明的虾米加工厂一年流动用工数大致为3000人次,大多数打工者来自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少部分来自附近村组。
令人赞叹的是,从权光明这里走出去的打工者,现在自己做老板的就不下6人,有的已经身家几百万。
权光明挣的多了,工人的工资也跟着水涨船高。56岁的潘大姐是权光明的邻居,在加工厂整整干了5年,一年收入5万。潘大姐说,这收入比去东港城里打工强多了。
小渔村里也大有可为!权光明富了自己也带动了很多人,凭这一点,就值得为他点赞!
摄影:老苹果 / 总编:暴力熊
东一网业务部电话:0415-3362017
东一网编辑部电话:0415-331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