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津的认识,
源自于两年前孩子来这里求学。
第一次来天津,
是八月份的一个周末,
正好赶上这个城市难得的好天气。
那时候的天津,
天空特别的蓝,
PM2.5特别的低,
让人有一种错觉,
以为京津冀的雾霾都留在了北京和石家庄........
天津的生活,
是我见过的大城市生活中最平民化的生活,
二十年前流行一时的电视剧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就是对天津小市民生活的绝佳演绎。
“吃”是表现市民生活的最直观的场景,
留意一下,
就会发现天津人的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依然保留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场景一:
在天津,说到吃,
无外乎狗不理包子,
十八街麻花,
和天津煎饼果子。
现在,80元一笼的狗不理包子,
50元一斤的麻花,
已经完全成了外地人装在行囊里的礼物。
而煎饼果子,
是天津人爱到骨子里的家常食物,
正宗的煎饼摊,
一定要用手工小磨,
把泡好的绿豆现磨成豆面糊,
在热鏊子上摊成薄饼,
加上鸡蛋,
抹上甜面酱,
撒上葱花和咸菜末,
需要吃辣的再抹上两笔辣油,
最后裹入油条或薄脆才算大功告成。
天津人买煎饼果子,
通常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
手里就攥着两个鸡蛋,
或者在煎饼车附近的鸡蛋摊上
买上几个鲜鸡蛋,
再去排队等候现做现吃,
顺便和熟识的街坊唠唠家长里短。
场景二:
天津有一个名字非常霸气的小吃,
叫“大饼夹一切”,
就是在一块扇形的大饼里,
夹入你能想象到的所有菜品,
常见的有肉串、鸡排、鱿鱼、鸡蛋、藕夹、豆皮、海带、豆芽、火腿........
还可以夹油条(天津人叫“果子”),
还可以夹薄脆(天津人叫“果篦儿”)
能想到的创意都可以加进去,
捧在手里大快朵颐,
有一种别样的满足感。
天津人有一个玩笑,
说是大饼夹着馒头就着米饭吃,
一下子三种主食全有了。
场景三:
天津街头的早餐,
通常是组团经营,
卖煎饼果子夹的油条薄脆,
是隔壁油条摊供应的,
“大饼夹一切”摊儿上的大饼,
当然是邻居大饼店供应的。
旁边少不了卖豆腐脑的,
除了大碗两块,小碗一块五的老豆腐,
还有一口直径一米以上的大锅,
里面煮着
热气腾腾的豆浆(天津人叫“浆子”)。
通常,
食客往锅旁的纸盒里扔上五毛钱,
摊主就会递给你一个大瓷碗,
自己用锅里的马勺盛上满满一碗,
然后用盛满浆子的碗在简易早餐桌上占个位,
再去大饼店花五毛钱买块大饼,
去油条摊买一根七毛钱的油条,
坐下来用大饼夹好油条,
咬上一大口,
再配一口热乎乎的浆子,
看着就是那么舒坦!
场景四:
还是在吃上,
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到好奇,
不同摊位的油条,
我吃过7毛钱一根的,
也吃过8毛钱一根的,
还有9毛钱一根的,
就是从来没见过一块钱一根的。
在今天的很多城市甚至乡村,
为了省事,
大家早已把商品的最小单价定为一元的时候,
很奇怪为什么天津人还把油条这样定价,
买根油条都要计算半天,
然后忙着找回几个零钱,
这让数学不好的人怎么去吃早餐啊!
场景五:
除了吃,
在天津,
还有一种在很多城市早已消失的场景,
在不经意路过的街角,
会有一个露天的修鞋摊。
在我的印象里,在很多城市,
这种场景都已经多年见不着了。
我常路过的一个修鞋摊上,
有两个年龄六十上下的修鞋匠,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
总是坐在路边的鞋摊旁,
低着头,
沉浸在自己的工匠世界里。
陪伴他们的,
是一台把声音开到最大的老式收音机,
锁定天津人都爱听的天津相声广播,
里面不停播放着马志明、杨少华、郭德纲的
津味儿相声。
鞋摊的生意很好,
来补鞋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大多是附近小区住的人,
手里提着鞋直接过来,
放下鞋,顺便聊上两句家常。
时不时也有开豪车穿貂儿的有钱人,
提着一两双装在名牌纸袋里的鞋过来,
把鞋放下,交待两句,
就急匆匆走了。
有一天,闲来无事,
也拿了两双孩子打篮球磨出洞的篮球鞋去补,
价格是五块钱一个洞,
补好一看,
手艺还真是不赖,
最重要的是省了一笔买新鞋的钱。
场景六:
除了修鞋摊,
常见的还有修自行车摊,
一个人,
一盆水,
车把上挂几个橡胶轮胎,
地上放几样修车工具,
成了修车摊的标配。
天津是自行车之都,
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品牌“飞鸽”1950年就
诞生于津门,
目前火热的“共享单车”也大多生产于此。
在天津的大街上,
很多上年纪的人,
都是骑着自家的保养很好的
26式、28式自行车,
出门买菜、遛弯儿,
这种习惯的保留,
也使得修车摊这种二十年前就逐渐消失的
行当,
在天津顽强生存了下来。
天津是一个靠漕运和盐业
发展起来的城市,
五大道的别墅和跑马场
见证了它辉煌的历史。
解放前,
天津的GDP曾一度超过北京,
在解放将近七十年的今天,
却第一个爆料自己的GDP有水分。
五月的天津,
发生了史上最火爆的人才落户的闹剧,
但是也折射出津门的觉醒与反思。
老天安排,
使得我和天津有了那么一丝的联系,
那就在这里,
祝愿天津安好!
每日一词:
欢迎关注